什么是犯罪嫌疑人怎么认定
2025-03-05 13:35:51

来源:网络
犯罪嫌疑人是指对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,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对其提起公诉以前的称谓。以下是关于犯罪嫌疑人的认定相关内容:
认定条件
有证据证明存在犯罪行为:必须有一定的证据能够表明犯罪事实确实发生了,这些证据可以是物证、书证、证人证言、视听资料等各种形式,但要具备客观性、关联性和合法性。
有证据指向嫌疑人实施犯罪: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该犯罪行为是由被怀疑的人所实施,例如监控录像显示某人实施了盗窃行为,或者在犯罪现场发现了某人的指纹、毛发等生物样本且与犯罪行为存在关联等。
部分证据查证属实:用于认定犯罪嫌疑人的部分证据已经经过了查证,具备真实性与可靠性,不是凭空猜测或虚假的信息。
认定程序
立案侦查:公安机关、检察机关等侦查机关接到报案、控告、举报或者自首等线索后,对案件进行审查,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,应当立案。立案后,侦查机关开始进行侦查活动,收集、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、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。
锁定嫌疑对象:侦查机关通过调查访问、现场勘查、技术侦查、情报分析等各种侦查手段,逐渐排查出可能与犯罪有关的人员,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。在此过程中,会根据作案时间、作案空间、因果关系、作案工具等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。
进一步调查取证:对锁定的嫌疑对象,侦查机关会进一步开展调查取证工作,收集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其是否犯罪,包括询问犯罪嫌疑人、询问证人、勘验检查、搜查、查封扣押物证书证、鉴定等侦查行为。
审查判断:侦查机关收集到一定证据后,会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,综合分析证据是否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。如果证据确实、充分,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,就会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;如果证据不足,可能会继续侦查或者撤销案件。
身份核查方式
身份证件比对:核查嫌疑人身份证件照片与本人是否相符。
信息系统及档案信息比对:获取嫌疑人身份证件的,要确保证件照片与本人相符,且核查获取的身份信息与证件信息一致;未获取嫌疑人身份证件的,核查获取的人像照片与本人相符,且核查获取的身份信息与此前获取的身份信息一致。
生物信息比对:通过比对嫌疑人人体生物特征信息,如指纹、DNA 等,与相关生物特征信息是否一致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