诈骗罪的构成条件和认定标准是什么
2025-03-29 15:15:48

来源:网络
诈骗罪的构成条件和认定标准如下:
构成条件
主体要件:一般主体,即任何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(通常为 16 周岁)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能构成本罪。例如,18 岁的甲具有正常的认知和控制能力,若其实施诈骗行为,满足主体条件。
主观要件: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,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。比如,乙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,却编造理由向他人借款,准备用于个人挥霍,具有非法占有的直接故意。
客体要件: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。例如,丙通过欺骗手段骗取了丁的私人财物,侵犯了丁对财物的所有权。
客观要件: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。欺诈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,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。比如,戊谎称自己有一批珍贵的古董要出售,实际上是一些普通仿制品,己信以为真购买,戊通过虚构事实骗取了己的财物。
认定标准
主观故意: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在欺骗他人,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欺骗行为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,从而处分财物,以实现非法占有目的。例如,庚以投资项目为名向辛募集资金,实际上将资金用于个人赌博,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辛的财产损失,且积极追求这一结果,具有主观故意。
客观行为:实施了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的行为,且该行为与被害人的财产处分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。如壬伪造了一份房产证明,以此为抵押向癸借款,癸因相信房产证明的真实性而借款给壬,壬的伪造行为和隐瞒真相的行为导致癸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了财产。
数额标准: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、五十万元以上的,应当分别认定为 “数额较大”“数额巨大”“数额特别巨大”。例如,某直播公司的推广、运营人员与主播相互配合,通过与被害人谈感情、搞暧昧或确立虚假恋爱关系,虚构 “输了人气 PK 赛会受惩罚” 等事由,骗取被害人在直播平台充值打赏,至案发共骗取被害人人民币 27 万余元,属于 “数额巨大”,符合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司法实践中,对于诈骗罪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,结合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。
相关推荐